同類型
猜你喜歡
- 1. 第20集天若有情粵語
- 2. HD新精武門1991國語
- 3. HD天若有情國語
- 4. HD墮落天使粵語
- 5. HD中字那個人消失了
- 6. 720P逾矩之人
- 7. 720P萊利
- 8. 1080P貨柜情緣
- 9. HD中字牌桌上的高手
- 10. 720P水退之后2:傷痕
- 11. 720P封神第二部:戰(zhàn)火西岐
- 12. HD大搜查之女國語
- 13. 1080P康奈爾之盒
- 14. HD我要發(fā)達粵語
- 15. HD五億探長雷洛傳2:父子情仇國語
- 16. HD洗黑錢粵語
- 17. HD大搜查之女粵語
- 18. 1080Pi人質危機
- 19. HD無間道3:終極無間粵語
- 20. 1080P阿諾拉
劇情介紹
查看完整視頻信息
影片名稱: 浩劫之后其四:最后的不公正
影片別名: 最后的不公平、The Last of the Unjust
影片類型: 紀錄片
影片年份: 2024
制片地區(qū): 法國
《浩劫之后其四:最后的不公正》上映于2013年的紀錄片,克洛德·朗茲曼執(zhí)導。影片講述了地點:特萊西恩施塔特,一個獨特的被阿道夫·艾希曼稱為“模范集中營”而宣傳的地方,隱藏著其真實面目——毒氣室前的最后一步而誤導著世界和猶太人民。一個男人:本杰明·穆勒斯坦因,特萊西恩施塔特猶太議會的最后一任主席,被流放的落難英雄,從1938年至戰(zhàn)爭結束期間被迫與艾希曼日復一日地談判,而到了艾希曼被審判之日卻甚至沒有被傳喚作證,盡管他無疑是最了解這位納粹死刑執(zhí)行者的人。距離《浩劫》超過二十五年,克勞德·朗茲曼的新作展現(xiàn)了納粹大屠殺鮮為人知卻意義重大的一面,并前所未有地揭示了“最終方案”的起源。Aplace:Theresienstadt.AuniqueplaceofpropagandawhichAdolfEichmanncalledthe"modelghetto",designedtomisleadtheworldandJewishpeopleregardingitsrealnature,tobethelaststepbeforethegaschamber.Aman:BenjaminMurmelstein,lastpresidentoftheTheresienstadtJewishCouncil,afallenherocondemnedtoexile,whowasforcedtonegotiatedayafterdayfrom1938untiltheendofthewarwithEichmann,towhosetrialMurmelsteinwasn'tevencalledtotestify.EventhoughhewaswithoutadoubttheonewhoknewtheNaziexecutionerbest.Morethantwenty-fiveyearsafterShoah,ClaudeLanzmann'snewfilmrevealsalittle-knownyetfundamentalaspectoftheHolocaust,andshedslightontheoriginsofthe"FinalSolution"likeneverbefore.。豆瓣評分達到了 7,展現(xiàn)了復雜的人物關系和讓人記憶深刻的故事情節(jié)。
其背后支撐的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任何言語在這種情感面前似乎已經(jīng)失去了力量。
在[最后的不公正]的開篇是一段長達四分鐘的字幕,密密麻麻的文字緩慢地滾動著,它一邊在介紹即將要敘述的故事背景,一邊在記錄著朗茲曼在碰觸真相過程中這段滿懷悲痛的心路歷程其中有一段說道:“在長時間的采訪中,第一時間被泄露出來的真相不斷在我腦海中根深蒂固并時而顯現(xiàn),我知道我是一個收藏著唯一記憶的保管人,但我也曾因拍攝這部電影而帶來的麻煩所退怯”。
但朗茲曼仍舊將這些真相展示了出來,向觀眾誠懇地道出自己的歷史體悟以及哲學省察 盡管就朗茲曼的紀錄風格,紀錄片研究者們眾說紛紜,但就[最后的不公正]來說,它排斥史料的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朗茲曼私人的心靈訴求,我們無法將其與帶著強烈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普通法西斯]相提并論在開篇四分鐘的黑暗過后,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站在通往死亡集中營的鐵軌上,手握著十來頁的手寫稿,對著鏡頭講述當時當?shù)匕l(fā)生的一切,類似的獨白占全片篇幅的一半(另一半是對當事人的采訪實錄) 在這種帶有強烈個人情緒的講述中,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這位垂垂老矣的人面對的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全人類之惡站在他的對面,每揭露一個真相便是對他的一次打擊,它們正在一步步擊垮著他對正義所持有的一絲希望,直到生命的盡頭 好像有個小鎮(zhèn) 這樣一部長篇紀錄電影,沒有可供觀賞的電影語言,僅靠講述者對著鏡頭的敘述,和對那些歷史遺跡的慢鏡頭展現(xiàn),能支撐下來的就是沉甸甸的真相了 開篇第一個鏡頭朗茲曼站立的地方叫做特萊西恩施塔特,這個小鎮(zhèn)屬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是一座建于18世紀末的要塞城鎮(zhèn)如果翻看1940-1942年作為納粹傳聲筒的新聞報紙,會找到這樣的字眼“安靜祥和”、“幸??鞓贰?、“希特勒送給猶太人的禮物”但實際上這個小鎮(zhèn)充滿了謊言,這里不僅僅是語境上的與事實不符,更是一種事實上的欺騙,這個號稱“模范猶太人聚集區(qū)”的地方是一個作秀的居民區(qū)英國有位滑稽演員曾經(jīng)戲謔地說道:“好像有個小鎮(zhèn)被‘好像’的哲學解釋所啟發(fā),‘好像’有個小鎮(zhèn),‘好像’有咖啡,‘好像’有工作,‘好像’有肉”這一切都是被編出來的,簡單地來說就是用“送猶太人去特萊西恩施塔特”代替“送猶太人去奧斯維辛集中營”。
對于在特萊西恩施塔特所發(fā)生的悲劇的揭露,是[最后的不公正]的主題但德國人的保密工作做得相當嚴謹,這些“完美的謀殺”是對“毀滅”的毀滅,在河岸、在田野中被處死的人們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可缺乏有說服力的史料這于朗茲曼來說算不得什么損失,與其將冰冷的照片呈現(xiàn)給觀眾,不如動之以情,用朗茲曼本人朗讀親歷者的文字記載輔以事件發(fā)生現(xiàn)場的風景幫助觀眾完成一次想象中的事件還原 相較于用歷史性鏡頭與當下憑吊鏡頭混剪的,短短只有半個小時的阿倫·雷乃作品[夜與霧],[最后的不公正]顯然要更為沉靜與深邃得多講述地點每到小鎮(zhèn)的一處,鏡頭便緩緩地拉近遺跡,這些因為地處偏僻至今現(xiàn)狀也與當時相差不多的景物被賦予了一種情感,影片屢屢采用360度的橫移鏡頭掃過這些空無一人的田野,靜靜流淌的小河和野草叢生、無人打理的墓園,它們傳遞著一種緬懷與哀悼之意 你在羅馬幸福嗎 [浩劫]向人們展現(xiàn)的是沒有個體靈魂的群體,這個群體的靈魂不是被朗茲曼剝奪的,而是被納粹剝奪的而到了[最后的不公正]中,那個唯一接受采訪的講述人,特萊西恩施塔特最后的猶太長老——本杰明·穆勒斯坦因作為一個特殊的個體在片中得到了立體的展現(xiàn),或者說他的多重人格成了一面鏡子,它反映著人性的復雜性 在特萊西恩施塔特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三位卓越的猶太人元老,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雅各布·埃德爾斯坦、保羅·艾布斯坦、本杰明·穆勒斯坦因,前兩位均被處死在戰(zhàn)爭結束后他們被扣上了“幫兇”的帽子,但按照穆勒斯坦因的說法,他們是一群試圖掌握自己提線的“木偶”我們在朗茲曼的敘述中肯定了這種說法,他列舉了大量的事實來證明三位元老的所作所為確實是對那些身處危險境地的猶太人們有利的,所以不能將用以形容艾希曼的“平庸之惡”(盡管阿倫特對艾希曼的行為仍舊是一種誤讀)強加給三位元老穆勒斯坦因作為唯一幸存下來的元老背負了許多仇恨,在戰(zhàn)爭結束后,他本可以輕松地逃避,但他卻選擇了被逮捕與監(jiān)禁,因為他“有話要說”,被判勾結納粹罪名的穆勒斯坦因在監(jiān)獄里呆了18個月,最后他被流放到羅馬 盡管他的“罪名”在[最后的不公正]中有遭“洗白”的嫌疑,但朗茲曼卻屢屢站在族群意識的角度,向穆勒斯坦因進行道德逼問,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朗茲曼在對其他兩位長老均著力展現(xiàn)了大量事實以表現(xiàn)他們在面對納粹時候的勇敢,而對這位活下來的“精明的實用主義者”卻毫不留情全片最值得細細咀嚼的地方便在于此,朗茲曼在問到諸如“你看似是在幫助猶太人,實際上是自保對不對”、“為什么你所說自夸的這些功績讓人完全感受不到那是個苦難之地”的問題時,鏡頭推至大特寫,我們在穆勒斯坦因的面部表情中感受到了那種閃爍其詞、不安焦慮的情緒,的確不可否認穆勒斯坦因某些時刻的作為的確是為自保,也常常沉醉于權力給他帶來的滿足感,但這些弱點卻是我們人類所共有的在向人們展現(xiàn)了穆勒斯坦因復雜人性之后,朗茲曼依舊引導我們無需責怪這位仍舊心存良知的悲劇人物,也正如朗茲曼最后寫道的那樣“他的證詞無比珍貴,他不是在說謊,他是在諷刺、苛責敵人和他自己” 這讓人聯(lián)想到了片中穆勒斯坦因接受采訪的第一個鏡頭,這是一段畫質相當粗糙的長鏡頭,面前是1975年的羅馬,一個蒼老卻有力的聲音感嘆道:“羅馬,真的是一座漂亮的城市不是嗎?我想羅馬不需要我再去贊許它的美”另一個聲音問道:“那么你在羅馬幸福嗎?”時間停滯了片刻,那個聲音答道“我的猶豫說明了一切”。
(刊于《看電影》2015年5月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