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型
同主演
猜你喜歡
精彩影評
-
游客 含笑半步 02/01 11:00伯格曼所謂“沉默”或“安靜”是一個喻體,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難以搭起的溝通、理解通道。不僅是對于三個主要人物,還有酒店里出現的所有住客和工作人員,以及窗外發(fā)生的瑣事。伯格曼執(zhí)行了一個很漂亮的idea,尤其是這里面有非常實驗(啞劇感)的地方,例如對字幕的處理(可能只有英語觀眾如果才會這么覺得),很吸引人。但讓我覺得更厲害的地方是在,“安靜”這個題眼,還指的是伯格曼在這當中沒有點明的元素。仿佛在告訴觀眾,“安靜”既是故事中人物的情緒,也是觀眾理解電影的鑰匙。后者,不禁讓人想起了楊德昌。
-
游客 tznxxdcckxk 01/31 16:02#211 心理折磨片。姐妹之間的妒忌,作為女人的情欲,小男孩的單純
-
游客 烏夜流星 01/30 00:34神之沉默三部曲終章,上帝缺席?!抖罩狻分信_詞:“有沒有上帝,真的會有差別嗎?生命會變得易懂…靈肉分離…”本片更進一步,兩位主角可分別理解肉與靈,她們溝通的無力和糾纏即是靈與肉的牽絆。靈肉分離,孩童通曉未知的語言,獲得啟示。一部關于人的寓言電影。李安《理性與情感》和它有淵源么。
-
游客 大瀑布~ 01/28 17:50第一次看到伯格曼把色欲表現得如此直白。姐妹宿怨摻入赤裸裸的欲念,很有張力。Ester重病在身,以善為本,卻處處束縛妹妹Anna,對方曾以她為道德楷模,最終總覺事事觸目,試圖倒戈,卻把自己推至浪蕩而淡漠的一角。“信仰三部曲”最后一曲,再次無人可訴。有很淡的亂倫與拉拉味道。
-
游客 Yag 01/24 20:59在對抗與無法溝通中,語言在這里失語了……
-
游客 miss79 01/22 09:14生、死、愛、恨、恐懼、掙扎,無法滿足的欲望,溝通的不可能。被神遺棄的人類,人人皆自以為在傾訴,實則根本沒有聆聽者存在,不過是自言自語,彼此到死都不會互相理解,唯有沉默,不如沉默!
-
游客 遲寶華 01/22 06:59記SIFF第二天:語言障礙是人類溝通的一大瓶頸,但最大的阻礙還是愛的缺失。在愛中迷失,變成嫉妒、仇恨,最終決裂。有些殘酷但又真實的生活。
-
游客 vivian醬 01/19 11:09從一列沉默的夜車,到一座不寧的酒店。一個孩童的觀望,兩個女人的對峙。世事吊詭,精通語言的翻譯家,也無法擊破人與人之間巴別塔般的次元壁。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吧。死亡是重新獲得貞潔的唯一途徑。片尾,母子在雨中的列車上漸行漸遠;而散場后的美琪大戲院,人們在傾盆大雨中落荒而逃。
-
游客 牧童 01/15 03:45將世界拆分成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自洽的,孩童的,侏儒的;一種是擴張的,成人的,病態(tài)的。填滿這二者及其之間縫隙的就是無盡的“沉默”。拋卻作為翻譯者的Ester這樣直白的巴別塔隱喻,電影內還有一種沉默的不可知不可見的原初力量在涌動?;谌绱?,伯格曼和塔可夫斯基的視覺調度便具有了共通性:摒棄了攝影機可見范圍內的運動,將人物化為幽靈(安德烈·魯布廖夫、飛向太空)。
-
游客 杜連魁 01/13 13:46#第三遍重看#4.5;確乎是《假面》之前奏,兩人主導&從屬關系的對切,面部特寫在光線變幻中呈現無窮的戲劇性,臉孔是靈魂的外在表現,噩夢是死亡的先行預演,仿佛嵌入瞳孔的鏡頭直擊內心深處,其恐懼戰(zhàn)栗不亞于任何恐怖片;小鎮(zhèn)的失語氛圍,是無法溝通的禁錮孤島,是渴愛的泣血呼喊。
-
游客 月行 01/13 06:51這三部曲真正體現了導演對神學的懷疑態(tài)度,可以說《第七封印》和《處女泉》并沒有徹底否認上帝的概念,然而《猶在鏡中》對上帝存在的懷疑、《冬日之光》對上帝的否定,以及《沉默》中對上帝缺失之下人與人關系的探討,不僅否定了上帝概念,同時流露出伯格曼后期關于人物交流困境和心理陰影的電影主題。
查看完整評論信息